2015年的毕业季已渐入尾声,而忙于找工作的毕业生依旧不少。近年来,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刷新记录,以及就业形势的变化,毕业后仍未能就业的情况屡见不鲜,这些毕业生往往戏称自己为“毕剩客”。
2015年以749万毕业生的数量再创新高,奔波于各种招聘会和面试的毕业生依旧感叹“工作难找”、“压力大”。马上就要走出校园,而还没有找到工作,他们内心的忐忑和焦虑溢于言表。面临有可能成为“毕剩客”的“险境”,不少人不得不反思:找不到钟意的工作是先将就下,还是暂时成为“毕剩客”,等待更好的工作机会?
就业形势不容乐观
历年找工作,总是“几家欢乐几家愁”。但厦门人才市场网发现,今年这种求职的愁绪似乎更强烈。
“工作难找啊,可能个人感觉吧,反正压力特别大。参加了这么多面试,不管是什么职位都好多人竞争。”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硕士研究生小程说。马上就要毕业了,接下来重头戏是应付毕业论文答辩,几个月来找工作、写论文同时进行,已经让她有点疲惫不堪。
而辽宁省沈阳市某高校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小章告诉记者,虽然不比北上广的学生竞争那么激烈,但找工作形势也不容乐观。
“我们学院新闻学学术型硕士今年共有13人毕业,目前已经确定工作的只有4个人,除了2个是在职读研外,其他7人都没有签到正式工作。”他说。
“当然,虽然没有签约,但部分人是公务员笔试过了在等面试,或者是面试完在等结果等情况。没签的人目前基本是在观望和等待。”小章说,成为“毕剩客”,他很担心。
而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专业的小马则告诉记者,他们同学去向比较广,除了1/5选择出国深造或者国内深造外,不少去了互联网和银行,也有去国企和央企的例如国航,但是今年明显进入体制内的人数比例减少了。
同样,北大历史学硕士研究生王星哲则表示:“作为历年来都不太好就业的历史专业,他们同学大部分都选择了继续深造,不少同学出国留学,但也有同学选择了在研二申请硕博连读。”
毕业在即谁将被剩下?
“每年毕业生都喊着就业压力大、工作难找,但毕业时大多数还是能找到各自的出路。”在北京某“985”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多年的冯老师解释说:“每年临近毕业,总会出现一个签约的高峰,因为很多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多数决定结束观望。但每年都会有一些人毕业后还在找工作,而且近来这一比例有小幅上升趋势。”
“马上就要毕业了,而自己还没有着落,心里越来越着慌,特别是看到身边同学都一个一个有了‘归宿’。”小程说自己最担心的就是真成了“毕剩客”。
采访中,小程向记者说,隔壁宿舍教育学、语言教育专业的同学找到工作的相对比较多,不少在北京中小学当了教师。
“但我们民俗学专业共10个硕士研究生,截至现在,还有9人没有正式签到工作。”但同学里边也有拿到好几个工作机会的,对比之下,她感觉心里就更烦了。
“求职过程中的自我定位,同样是直接影响你是否被剩下来的因素。”2014年7月份就从北京某高校毕业的刘晓华告诉记者,作为去年的“毕剩客”,他直到今年3月份才在甘肃老家考上公务员。总结教训,他说:“就个人因素来说,主要是当时找工作太盲目,我是学中文专业的,却一直在投一些国企人力资源岗位,再加上实习时也没有相关方面的经历,结果可想而知。”
厦门人才市场网认为,除了专业、求职中的自我定位等,学历、性别,特别是就业观念等,均是求职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。
“所谓好工作僧多粥少,体制内人才吸纳能力逐渐下降,民营企业正在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力军。虽然,近年一个大的转变就是互联网类型民企颇受毕业生青睐,比如阿里巴巴、百度、京东等一些互联网公司,但总体来看,到其他类型的民营企业工作仍是不少毕业生就业选择的下下策。”冯老师说。
务实才是王道
尽管2015年,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继续增加,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,但“毕剩客”却不必然剩。在倡导“大众创业,万众创新”的今天,国家在今年有关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、创业的政策还是看点颇多。
人社部在 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》中,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享受政策扶持方面做了规定。同时完善鼓励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社保补贴、培训补贴等政策;高校毕业生创业税收优惠、小额担保贷款、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社保补贴等政策,也是促进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和创业的利好。此外,“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”、“三支一扶”、“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”、“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”等基层服务项目也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多出路。
某招聘网站相关负责人分析:“近年,毕业生在就业城市和择业方向上其实都在渐趋理性。”与以往痴迷一线城市、追求体制内企业相比,部分毕业生已经在转变就业心态。但仍有许多毕业生不甘降低求职要求和调整预期,短期内跳槽,甚至是多次跳槽,以致于在很多企业眼中,毕业三年之内的这类不稳定人群,他们在聘用时会更加慎重。
冯老师建议,如果毕业后因为各种原因迟迟不找工作,即便没有经济压力,也会产生心理压力。为了不成 “毕剩客”,毕业生们不妨通过多种方式,结合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,抱着务实心态去找工作。“毕剩客”的这段经历如果过长,对个人的职业生涯来说,是非常不利的。(中工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