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基本概况
南平市位于福建北部,又称“闽北”,与浙江、江西交界,下辖两区三市五县,人口319万人,面积2.63万平方公里,是一块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热土。一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。南平有四千多年的历史,是我国南方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,10个县(市、区)建县都在千年以上。福建的“福”字来自于福州,“建”字来自于建州,就是现在南平的建瓯市。南平文化积淀深厚,是闽越文化、朱子文化、武夷茶文化的发源地,历史上曾出过2000多位进士和19位宰相,著名理学家朱熹在南平“琴书五十载”,出过宋慈、柳永、李纲等杰出人物,被誉为“朱子故里”“理学摇篮”。二是生态优越的绿色腹地。南平地处闽江之源,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,也是地球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,空气、水等生态指标位居全国全省前列。尤其是森林覆盖率达78.85%,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最高达每立方厘米13.8万个,被誉为“天然氧吧”。三是资源丰富的天然宝库。素有“福建粮仓”“南方林海”“中国竹乡”之美誉,粮食产量居全省第一位,耕地面积、林地面积占全省四分之一,林木蓄积量占全省三分之一,毛竹林面积占全国十分之一,已发现各种矿产76种,探明储量的有46种,其中铌钽矿储量居亚洲第一、世界第二。四是风光秀丽的东南明珠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,拥有3A级以上旅游景区55家,是华东地区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密集区之一,境内的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和首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。五是南接北联的战略通道。南平是福建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“桥头堡”和福建联接沿海与内陆的重要通道,境内现有1座机场、11条高速公路、5条铁路,全市高速公路、高速铁路通车里程均居福建首位。特别是合福高铁通车后,南平与国内80%的大中城市形成了七小时城市圈。六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。南平是福建革命策源地之一,是福建最早建党、最早举起武装斗争旗帜、较早建立红色政权的地区之一,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1926年7月就建立了中共建瓯支部,1930年建立闽北苏区,10个县(市、区)均为原中央苏区县。著名的“赤石暴动”就发生在武夷山下,被誉为“红旗不倒”的地方。毛泽东诗词《如梦令?元旦》中曾写到“今日向何方,直指武夷山下”,指的就是南平。
(二)南平七大绿色产业介绍
作为闽江之源、福建的生态屏障,绿色是南平最大的特色,生态是南平最大的优势。南平从选准产业入手,深化产业梳理,重点培育与生态资源、人文历史相得益彰的“七大产业”, 精准发力,做足优势,构建富有活力的绿色产业体系。
1.现代绿色农业
作为农业大市,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、绿色化、规模化和集约化,促进现代绿色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。优化农产品供给质量,大力发展设施农业、精细农业、高效农业,支持农产品“三品一标”认证。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,努力构建具有南平特色的农业产业体系。推进农业、林业与旅游、教育、文化、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,拓展农业价值链效益链。主动对接台湾等地现代农业,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。
2.旅游业
武夷山是全国4个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之一,旅游资源得天独厚。充分发挥武夷山“双世遗”品牌优势,加快建设大型旅游综合体,适应居民消费升级和多元化旅游需求,创新旅游宣传营销模式,实施旅游产品多元化战略,推动茶旅、文旅、养旅、休旅结合,积极开发文化旅游、乡村旅游、修学旅游、体育旅游等旅游产品,构建“大文化、大生态、大健康、大休闲”旅游产品体系,促进旅游与一二三产业融合,推动旅游产业发展高端化、集聚化,打造“大武夷”旅游经济圈。
3.健康养生
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们对“健康、愉快、长寿”的追求越来越强烈。作为地球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,南平充分发挥优越的生态环境优势、健康的安全农产品优势、丰富的道地中药材优势,通过完善健康医疗服务、促进医养融合发展、打造健康信息化平台、开发健康旅游产品和健康食品药品、建设健康产业园区等,重点培育健康养老产业、健康旅游产业、健康管理与信息化产业、智慧健康产业、健身休闲运动产业、健康食品与保健品产业、森林康养产业。
4.生物制造
闽北优质农产品和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,可以加快引进培育一批生物科技企业,运用精深加工和现代生物工程萃取提炼技术,开发道地名贵中药材、现代中药和保健品新品种、生物精深加工产品。我市以“海西生物硅谷”为目标,大力发展生物医药、生物农业、生物能源等产业。以中药材种植、加工和提取为主,培育壮大一批中药加工龙头企业;推进生物制造产品多元化;推进南平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、国风新能源建瓯生物质发电厂等一批生物能源项目建设,支持工业园区建设生物质热电联产工程。
5.数字信息
依托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,重点培育电子信息产业、网络经济、物联网等新一代数字信息产业。大力推进汽车电子、线控技术等应用电子产业发展,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、推广和应用力度。鼓励各类企业创建电商示范集聚园区、综合性电商产业园区,大力发展农村电商,加快发展网络文化创意产业,促进传统工艺品生产销售的信息化和电商化。发挥物联网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,带动形成物联网产业的规模发展。建设数字信息产业园区,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。
6.先进制造
继续实施产业龙头促进计划,推进优势产业规模化、集群化发展,初步建成福建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。在机电制造产业方面,重点推进电线电缆、电子制造、铝材深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发展,打造3个以上百亿产业链和专业园区。在竹产业方面,重点开发新型功能竹材料,打响武夷竹产业品牌。在新型轻纺产业方面,加快推进行业提档升级,重点开发高附加值产品,引进龙头企业,延伸产业链条。在精细化工产业方面,着力打造一批氟化工专业园区,打造氟化工产业集群。
7.文化创意
突出地方特色,整合文化资源,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化、集约化、品牌化发展,提高核心竞争力,形成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品牌。打响朱子文化产业品牌,统筹推进朱子文化保护、学术、传播、教化、交流等五大工程建设,加快发展朱子文化建设。培育壮大茶文化等特色文化创意产业,深度开发根雕、版画、剪纸等特色产品,打造文化旅游演艺精品。实施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工程,提升文化产品创意水平。加快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,加大文化创意产业招商力度。